艰辛创业路 铿锵尚武情
发布时间:2014-6-29 14:25:36 发布人:彭留飞 浏览量:次浏览
记云南东恒集团董事长张家永
早就听说富源县有一位心系国防建设的企业老总,一直想去拜访一下,今日终于达成心愿。车子行在曲胜高速路上,轻快而平稳。我们要去拜访的企业就是坐落在曲胜高速回隆出口处的东恒集团。
出了收费站,远远望去,三山相拥,两水交融,在山峦与沟壑间,硬是捧出一块平整的坝子,象一个聚宝盆。东恒集团的总部就坐落在坝子中央,一排排生产车间蓝顶白基,整整齐齐。
进入东恒集团的大门,穿着迷彩服的哨兵一个标准的军礼。做了登记,我们来到一座三层小楼前,楼上镶嵌着“厚德、自信、互助、超越”几个铁皮大字。
初次见到张家永,他憨厚的笑容和谦和的礼让给人很深的印象。我们的谈话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平和、自然、亲切。没有老板的姿态,没有富豪的张扬,像朋友,像兄弟。
一席长谈,让我真正第一次走进了一位企业家的内心深处,触摸到了一个创业者的艰辛,也感受到他拳拳的爱国尚武情。
下岗工人的二次创业
张家永出生在富源县十八连山镇,高中毕业后便早早参加了工作,就职于富源县轻工业供销公司。1994年,富源县轻工业供销公司这个红极一时的香馍馍走向了衰败,成了县里第一批国有改制企业,张家永也就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一批下岗工人。
时年二十出头的他无奈地走上了自谋生计的创业道路。他先后打过零工,开过餐馆,做过建材生意,经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得心应手,有时候就为了进一批价格稍低的钢材而辗转几个城市,几天在路上风餐露宿。凭着一股子牛劲,真正验证了那句“下岗不下线,失业不失志”的名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8年时,张家永成为了那批下岗工人中第一个发迹的小老板。
精明的他生意上虽小有斩获,但要做大做好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1998年,是张家永人生的一个转折。在经多方考证后,他决定将自己积累的一点资金投向煤炭产业。
富源是有名的资源大县,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富藏铁、铅、锌、煤等矿产资源,尤其以煤的储量较为丰富,储存量和开采量在云南省名列前茅。丰富的煤炭资源奠定了工业强县的基础,以煤电为主的工矿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主要产业,也成就了一批批有胆有识的老板。
但当时煤炭行情并不好,许多煤矿业主几乎把整个身家都赔了进去。一方面是煤炭价格低不说,一吨才百把块钱,还根本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货款回收难,采煤的没发财,搞运输的发了财。回款难胜似求爷爷告奶奶,张家永记忆最深刻的是1999年的除夕,当别人家都团聚在年夜饭前时,他就为了收八千多块煤款而抱着只大公鸡跑到了运煤户家,虽然当时只收回了五千多块,但他觉得那是他过得最舒心的一个年。
资源就是财富,有梦想就有希望。张家永东拼西凑,咬紧牙关坚持着,到2000年底煤炭行情开始好转,价格一路飚升,张家永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还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标准化技改工程。此后的几年,煤炭行情一直看好,到2011年底,达到年产原煤90余万吨,成了富源县的纳税大户。
如果是从事煤炭产业成就了张家永,那么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就升华了张家永。
这还得从大河乌猪说起。大河乌猪起源于富源县大河镇,其生长繁衍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具有上万年的历史,与富源县人文历史发展一脉相承。2002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猪品种专业委员会审定,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公告为新品种,同时被列入国家生物基因库保护名录,以肉质鲜美、肌肉脂肪含量高、富含俗称血管清道夫的欧米戛脂肪酸而著称,是中国第二、云南第一个育成猪新品种。
2004年初,在一次考查活动中,张家永偶然与大河乌猪结缘,深深被这一猪种的优良特性所打动。他深知,煤炭终有挖完的一天,而大河乌猪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富民产业,是朝阳产业。
就在这一年,当他得知富源县畜牧开发总公司经营举步维艰的时候,于是决定用煤炭积累投向大河乌猪产业开发,收购了这家公司。这是一家由富源县畜牧局直属经营的国营公司,主要从事大河乌猪火腿的腌制加工,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每年的生产能力徘徊在200吨左右。张家永从畜牧局收购过来的,仅仅是一纸营业执照和两台废旧的机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勃勃雄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以工哺农,加大对农业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富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做好煤炭一篇文章,打响大河乌猪和魔芋两个品牌”的战略规划。张家永的第一反应就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
从此,在政府的关心下,他开始了一系列大手笔的运作:2005年5月,新建大河乌猪育种场,探索规模化原生态养殖工程技术;2005年7月,新建屠宰厂、火腿厂,探索生猪产业链发展模式;2005年10月,成立云南东恒集团,加强领导和战略管理,探索一条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之路;2006年5月,新建生物饲料厂,探索大河乌猪专用饲料核心技术与经营之道;2006年12月,第一个生猪养殖基地拔地而起,现自养肉猪10万头;2008年10月,引入意大利、德国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建肉类深加工厂,开发出了“富云”、“欧乐亚”、“东恒”等品牌300余个肉产品;2010年10月,“欧乐亚”牌系列高端肉制品进军北京、上海两大市场。
东恒集团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使公司的规模、技术、市场等迅速做大做强,被评为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放心肉”体系建设先进企业、云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等。旗下拥有六家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肉品加工、煤炭开采、地产开发等项目。
爱国尚武建基地
东恒的创立和发展,把张家永与国防建设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并结下了了解的情愫。这种真情不仅表现在思想情感方面,更表现在硬件基础建设上面。
与东恒集团一墙之隔的,就是张家永投资630余万元建设的富源县民兵训练基地。基地与东恒同步规划建设,建设基调与东恒相似,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别致中不乏规整,雅秀中不乏威严,是云南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科目最多的拓展培训基地。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名:“中国少年军校云南基地”。
走进训练基地,你会惊叹于它设施的齐全和先进,并感受它浓厚的军事氛围。整个基地分为办公生活、反恐训练、自动靶场、拓展训练等四个功能区。办公生活区设有红色主题雕塑、兵器展厅、多功能电教室、餐厅和营房,象一群列队的士兵,围转在一块操练场的四周,布局科学合理;反恐训练区设有野战俱乐部、匹克搏射击厅、反恐演练场等,实际操练一把,仿佛身临其境,刺激中略带欢愉;自动靶场装有超声波装置,靶场设有25米、50米和100米的手枪靶、步枪靶、移动靶和起倒靶,一枪一弹,百步穿杨,顿生豪情万丈;拓展训练场按照国际标准,设有水上、场地、高低空等个人和团队项目,如飞越极限、跨越天堑、永攀天梯、铁索飞渡、绝壁攀登等,是锻炼个人超越自我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绝好项目。
训练基地建成后,交由富源县武装部管理和使用,成为青少年学生、企业员工、公安民警和机关公务人员、富源县民兵开展集训和素质培训的主要场所。
有了良好的设施和训练条件,富源民兵个个爱军尚武,多次参加全国或区域性大比武,得到军地上级机关的肯定和多项表彰。2004年,富源民兵代表队参加了全国“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国防系列教育表彰大会,获赠具有“天下第一刀”之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挥刀;国旗护卫队把2004年12月31日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赠送给富源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富源县民兵进行了隆重的迎宾礼仪表演;200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富源民兵代表队作为唯一的一支方队参加了“爱我中华、心系国防”的全国国防教育电视演讲大赛决赛的现场录制,期间国宾礼炮队为富源民兵方阵鸣放了十一响礼炮,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富源各族人民的敬意和厚爱,组委会为富源县颁发国防教育“贡献奖”,并赠送红色八一步枪;2006年10月,云南省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观摩研讨会在富源县召开,同年10月,成都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黎副总长、成都军区王建民司令员、张海阳政委、云南省委白恩培书记和西南五省(市)的军地首长视察了民兵训练基地。在会议闭幕式上,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说:“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对国防后备力量抓的紧,成绩大,特别是推出曲靖、富源两个训练基地的典型,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不光是为我们战区,为我们全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也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
这不仅仅是对富源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褒奖,更是对富源武装劳武结合模式的肯定。
张家永,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总,为何在自己走上富裕道路之后仍不忘投巨资支持国防建设呢?他说,国无防不安,民无兵不宁,经济建设的成果需要强大的国防来保护,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同时他还在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扑灭森林火灾中,多次捐款捐物,送水送饭,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多次受到了上级军地机关的好评和表彰。
全员军训铸企魂
军人严明的纪律、钢铁般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一直是张家永所敬仰的。这是一种魂,有魂才有灵气,才有活力,才敢于亮剑。军队要有魂,企业也要有自己的魂。张家永把这种“魂”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形成了具有东恒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缔造学习型组织、务实型企业、创新型实体。
2011年10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东恒集团“学习月”活动如火如荼的在多乐山下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东恒集团全员参与的学习活动,规模之大,参训人员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云南企业界实属少见,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浏览学习月活动的记实片,你会看到一个个青春活跃的面孔,一场场激情舞动的场景,会使你身临其境,被深深的感染,被深深的感动。
镜头一:训练场。橫排竖列,整齐化一,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饱满,象出征的将士,胸怀天下,目光坚毅。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挥舞的手臂虎虎生风,似出鞘的快刀,带着犀利的啸叫;出征的脚步铿锵有力,似铁蹄踏过钢石,回响沉闷而刚毅。这就是一群企业的员工,把军队古老而单一的队列训练演绎得生动鲜活。
镜头二:逃生墙。飘舞在头上的红巾在清一色的迷彩色中格外耀眼,这是武士装束,英武而神气。在围场三圈快跑后,人流汇集在逃生墙前。这是高3.8米的木制障碍墙,板面之间没有一点空隙,单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攀越。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个壮实的小伙就撑在地上充当垫脚石,余下的高高举起双手,既是保护又是助力,在阵阵“东恒加油!东恒加油!”的呐喊声中,掉下来的又被托起,乏力的又被拉上!场面热烈而悲壮,人人饱含激动的泪水,胸怀必胜的决心,不抛弃,不放弃,百余号人在短短十余分钟内,全部顺利越过了逃生墙。兄弟之情,姊妹之情,手足之情,在这一刻溢于言表,淅沥致极。当脸上的泪水还没有拭去,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便又手拉手围成一团,高唱东恒之歌《我们的青春在飞扬》,“东恒有你,东恒有我,同心同德有力量……”,歌声如叩响金石的声音,久久在训练场上空回荡。
镜头三:篝火晚会。这是一场类似紧急集合的限时晚会,在事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的情况下,要求在两小时内完成九个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没有人袖手旁观,没有人品头论足,人人心无杂念,都在围绕目标行动,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小品、歌舞、快板、走秀等节目异彩纷呈,寓意深刻,既紧扣时代主题,又结合公司经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柳条成了裙子,脸盆成了皮鼓,抹布成了舞带,就连矿泉水瓶也装上沙子,成了喝彩捧场的道具。演出结束后,在强劲的音乐声中,大家舞动在篝火边,青春激昂,热烈欢快,火光映红了一张张年轻而活跃的脸。
当然,给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还很多,从头至尾,我们一直在惊叹,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抱团成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勇往直前?
张家永说,人具有两面性,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东恒引入军队管理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养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才队伍,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立即行动才有希望,只有精神,才是东恒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
老板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老板的文化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在张家永的引领下,东恒集团形成了“公司发展、员工幸福、成就事业、回报社会”的企业愿景,形成了“厚德、自信、互助、超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敢为人先、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严谨务实、负责到底、日清日结、日新日高”的工作准则,并致力于通过开发大河乌猪全程产业链,打造中国高端肉类品牌,引领中国发酵肉制品行业发展的使命。
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东恒之歌《我们的青春在飞扬》的深刻内涵和魅力,它是火的文化,青春激昂,团结向上;它是海的文化,宽广博大,包容厚重。水与火的交融,青春与激情的碰撞,激励着每个东恒人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回报社会显责任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富源的煤老板都有各种善举,张家永也不例外。在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
他先后捐资帮助十八连山镇岔河小学修建教学楼,改善了岔河小学的办学条件;捐资新建十八连山镇幼儿园,为十八连山镇儿童教育搭建乐园;捐资帮助十八连山镇雨汪小学添置教学设备,提高教育质量;捐资新建古敢水族乡幼儿园,解决了云南省唯一水族建制乡的幼儿入托难问题。同时设立了“东恒奖学金”,每年安排3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现已资助60余名大学生顺利入学。
张家永还特别关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2004年至2006年,捐资富源县通乡油路建设,解决交通瓶颈问题;2006年,全县兴起新农村建设热潮,他捐资、捐物帮助中安镇多乐村、十八连山镇岔河村和慕乐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了三个村庄的交通设施和人畜引水,亮化了村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各种急难灾害中,张家永也率先捐款捐物,2007年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至2012年连旱灾害,他率先在富源企业届捐资救灾,为灾区雪中送炭,传递爱心和温暖。
张家永还关心文体事业发展,先后捐资云南省本土歌曲大奖赛、曲靖市青歌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以及地方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赛事,为地方文体事业的蓬勃发展锦上添花。
正因为张家永的艰苦创业,厚德博爱,热心公益事业,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创业之星、云南省首届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南省“五四奖章”提名奖、云南省扶贫先进个人、曲靖市十大杰出青年、曲靖市国防建设先进个人、成都军区和云南省军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曲靖市热心公益事业功勋奖、曲靖市新农村建设银质、铜质奖章等五十余项荣誉。
这就是张家永,一位有胆有识、紧跟时代步伐的年轻企业家,怀着一颗爱国、爱家、爱企的赤胆忠心,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其才能和智慧,不断创造业绩,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诠释着我国年青一代创业者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